杀不死的无聊,到不了的终局


  “00后不愿意与父母共同使用微信这样传统的通讯工具”也几乎成为每一个社交“新贵”的崛起宣言。在新生代社交产品中混迹了一圈之后,我却生出了这样的疑问:00后不愿意与父母共同使用微信这样传统的通讯工具”也几乎成为每一个社交“新贵”的崛起宣言。

  点下“soul”语音匹配按键的那一瞬间,我做了个大大的深呼吸,并在脑海中疯狂构想接下来怎样与那位未知的 “souler”打招呼。

  我和对方互相说了声“嗨”,然后气氛陷入沉默,对方应该和我一样是个新人,我甚至听到他在小声嘀咕“聊些什么呢?”后来几次语音也是差不多的情况,话题围绕着年龄、家乡打转,之后还是尴尬的沉默。

  作为一名对“扩列”、“cqy(处Q友)”、“nss(暖说说,帮忙点赞评论)”等新一代社交黑话一无所知的94年“老阿姨“,这种懵圈和慌张总是会在我尝试一个新社交产品的时候出现,比如与语音匹配对象尬聊时的度秒如年,参加舞会配对环节的茫然不知所措,以及在“玩“语C”(语言角色扮演)担心人设崩塌时的抓耳挠腮。

  即便如此,我依然对新一代社交产品充满尝试的冲动。相比月活跃用户超过1亿,社交行为越来越直截了当的陌陌,soul和一罐这样依靠算法进行匹配的陌生人社交产品看上去效率更高,也更注重质量。更为实际的原因是,我希望能有一个不被随便骚扰的社交空间。

  孤独与无聊是每一个陌生人社交产品都在解决的终极命题,但是它们往往会成为无聊的一部分。不同于能够依靠及时通讯功能保持基业长青的微信,我们会看到,从陌陌到Same,再到soul,作为品类的陌生人社交一直存在,作为产品的陌生人社交却是风水轮流转。

  在接触使用新社交App的过程中,我似乎触碰到了一个新世界的老内核。瞄准Z时代群体的陌生人社交成为了当下“社交新贵”们让社交更有效率,却似乎还没有拿出延长生命力的新方法。

  小姐姐连麦吗?

  声音已经成为新一代陌生人社交产品最常使用的一种基础配置。虽然去年社交软件Monkey的迅速蹿红让视频实时社交概念颇为流行,但综合用户心理接受门槛、对外型依赖程度、使用便利性等方面因素,语音实时沟通似乎更被现阶段的社交平台开发团队青睐。

  在soul之外,还出现了语音直播平台“hi”、语音交友平台“软语音”、异性恋爱社交平台Uki等主打声音社交概念的App。这又是一种模糊外部标签的玩法,而且使用语音比使用文字更贴近社交场景中的需求,能够向对方传达更丰富的信息。

  Uki的“派对”(多人群聊)板块有“唱歌鸭”、“小姐姐连麦吗”等大量具有语音互动诉求的“房间”。除了限时互动的实时社交板块“假装情侣”,Uki新上线的“声控”功能几乎等同于声音版的“探探”。用户需要先录制一段音频作为基础信息,然后在“声控”页面会随机推送其它用户的的音频,左滑为不喜欢,右滑为喜欢。

  我尝试着在晚上11点左右在Uki上发布了一段时长约6s的语音,第二天早上7点半查看时已有87位用户关注了我的音频,为表示礼尚往来,我也逐个打开这些用户的音频企图互关。但是,我听着一些或许还处于变声期的男生声情并茂地朗诵着网络上流行的鸡汤情话,心如止水。

  在“假装情侣”的语言随机匹配中,我和一个来自东北的93年男生解锁了“无限时长”聊天,交换完年龄、老家、工作城市等无关痛痒的信息后,对方开始询问我有关体重、身高的情况。我试图将话题引导向正轨:

  “为什么会使用这款软件呢?”

  “朋友推荐,为了交友。”他马上补充道,“现在谁还用探探呢。”

  听他讲述自己和朋友在Uki上的几段“成功经历”,我认为应该没有曲解对方所说“交(yue)友(pao)”的含义。原来,荷尔蒙一直是陌生人社交产品的源动力之一,过去陌陌、探探,现在的Uki、Soul,无一例外。

  作为源动力的荷尔蒙也正在成为摧毁一个成熟陌生人社交产品的利器。奉行直截了当策略的男用户会在平台上撒网捕鱼似的骚扰每一个有可能约到的女用户,导致女用户不堪其扰,放弃使用这个产品,闻腥而来的男用户们则会迅速转战下一个女用户更多的平台。

  这就形成了一个无限的循环,在陌生人社交领域,一直都存在能够取得一定意义上的商业成功的机会,但是却因为荷尔蒙悖论的存在,难以出现与微信抗衡的平台,而是仅仅作为一个建立社交关系的入口存在,甚至难以在自身平台上留存关系。

  破冰不易,留存也难

  一周前,我成为了一只新“souler”。

  这是个主打星球概念的陌生人交友App,成立于2015年。今年soul获得DST投资更是让其成为了行业关注的焦点,因为后者被认为是全球最了解社交的投资机构,曾投资过Facebook、Snapchat以及国内的脉脉、探探。在媒体报道中,该平台日活已达到120万。

  在soul这个平台上,用户的画像即模糊又极度清晰。注册时,soul并没有“填写用户名”这一选项,头像也是从平台统一提供的4种风格不同的图库中选择,因此每个人看似拥有粗线条的外部标签。

  通过更进一步的心理测试题完成以及个人动态瞬间内容的发布,用户更加具体的性格属性和标签将被呈现,例如在完成26道“进阶灵魂鉴定题”后,我的归属被调整为“博学小咖星球”,且拥有75%的主动性、47%的同理心等细节属性。

  显然,这是一个比探探的左右滑动,更加想抓住非陌陌用户的产品设计。对外部标签的模糊处理让更多用户免于因颜值普通而被淘汰,对内部标签的更精确划分,为算法匹配打好了基础,三观和兴趣爱好高度契合的用户,应该会更聊得来。

  但是,在soul上“破冰”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容易。我如实填写了出生年份1994年,soul为我匹配的用户大多是这个年龄段,也有不少与我所填写的“二次元”标签相符的00后,与前者的沟通需要解决寻找话题的问题,与后者沟通则要首先破除不同社交常用语言体系之间的理解障碍。

  最初的失败是正常的。终于在一次匹配中,我和对方以“国庆假期计划”为切入点打开了话匣子成功熬过了3分钟,可以“摘下面具”获知彼此的真正身份。我马上点击进入他的个人主页,分析出对方“97年的”、“理科生”、“重庆人”、“家有两只小狗”等信息。

  在soul这个主打弱关系的平台上,我依然在尽可能地去深入了解一位陌生人。如果我和他足够聊得来,而不是仅通话十几分钟,我很可能会和他互加微信。这一切做得如此自然,就像我的前辈在BBS上寻找到知己后,迅速与其互换QQ一样。

  陌生人社交平台喜欢一个故事:不断提供多样玩法,将用户留下并引导点对点的互动,以形成关系网络。虽然无数团队提供了花样百出的新场景或微创新的社交机制,但遗憾的是他们的目标用户仍然难以买账。

  “因为无聊呀”

  作为一个标准的肥宅,我日常的快乐源泉是电影和沙雕网友。说实话我对社交产品并不热衷。但是,10月1日晚上8点,当大多数人身处长假旅途中时,我还是捧着手机准时进入了“唔哩星球”的“假面舞会”活动。

  在今年年初上线的“唔哩星球”是一个游戏社交平台。数据显示,上线4个月,“唔哩星球”已经获得近15万注册用户,次日留存率在52%左右,月留存35%。用户群体中,00后占到60%-70%,95后占到30%,女生占比57%,男生43%。

  目前“唔哩星球”分别有“假面舞会”、“故事与酒”、“涂鸦拍卖“、“音波星球”四大板块,分别对应社交、内容、游戏、语音陪伴。创始人窦漪对每个版块所承担的功能有着明确的划分,其中每晚限定时间开场、时长3小时的假面舞会活动。

  这天,11个普通场(有人数限制,男女各75人)早早预约满员,我只能蹲守不需预约、到点直接参加的欢乐场“舞会”。几个欢乐场活动同样有人数限制,男女各50人,一旦满员便不能进入。

  7点50分我就早早点开页面开始等候,在我所选取的“欢度国庆”活动封面下,已经有了242条留言,大部分内容表示要蹲守参加舞会。8点整,我进入“舞会大厅”,置顶信息提醒我目前是计时25分钟的“暗恋环节”,互相表明“暗恋”的人将在接下来组CP单独互动环节被优先匹配。

  在我还没有搞清楚状况的时候,群组里已有各种消息在不断更新,插科打诨间还不时有人在发装有平台积分金币的“求暗恋”红包。或许是当晚参加活动的男女比例出现了问题,我所在的情侣房间并未出现“小王子”。

  因为整场活动共3个小时,分两次组cp环节,组织者号召和我情况相同的人在等待期间一起进行游戏互动,选取的项目是“真心话大冒险”。我对陌生人的真心话和大冒险都不算感兴趣,围观了一会儿只觉得无聊。

  在游戏间隙,我溜出舞会大厅,加入了一个人数为104人的“沙雕网友家族”。按照平台的规定,每个用户只能加入一个家族。组家族应该是00后在处CP之外另一个社交偏好,这种模仿社会组织关系的活动让处于青春期的少年少女们乐此不疲。

  为用户提供场景化社交玩法,是第一层关系的沉淀,也是“吸引年轻人的引流产品。然后,通过家族来完成平台底层关系的铺设,这种产品设计仍然没有脱离人、圈子、关系的基本逻辑。但是,对于无聊的人们来说,这样的关系沉淀需要的时间太长,远远超过了他们更换产品的周期。

  成功加入“唔哩星球”中上等“势力”的我,心满意足地回到舞会大厅,等待第二次cp环节开始。这次成功配对的我在进入“情侣房间”后,与另外一位“戴面具”遮挡ID的用户共同接受组织者发布的5项任务,或许是太过无聊,前几项任务我和对方都兴致缺缺,直到一项角色扮演游戏发布后,我们才都来了精神。

  除了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接下来的“假面舞会”并没有再出现其他让人兴奋的活动。和对方“摘下面具“成为当晚限定时间CP后,我问他:“这个活动有趣吗?”“刚开始还觉得挺好玩,但后来就还好了。”已经连续参加一个月舞会活动的对方回答我。我追问为什么还要参加后,对方很快回复道,“无聊啊,特别无聊。”

  一时间,我觉得这个答案非常眼熟。在晚上12点,微光1V1直播间里,和我一起看《武林外传》讨论白展堂颜值的人;凌晨3点,和我在Uki语音聊天的用户……他们给我的似乎都是这个回答。

  为什么要交朋友呢?

  “为什么一定要交朋友呢?只是简单找人聊聊天不行吗?”我在一罐的聊天对象“梦儿”这样说,而这也是她来一罐的原因,“我是一个相对内向的人,这里隐私保护的很好,可以说一些烦恼。”

  一罐的创始人“纯银”在微博小号“一罐产品经理”上说:“设计一罐的时候,完全凭直觉,内测以后才发现,这可能是世界上对小透明最友好的社区了。没有大V,没有KOL,实现了社交资产的平均分配,每个人都被平等地对待。因为“情绪”是人人平等,没有高下的。用情绪来连接彼此的社区,也就没有优劣之分,只有快速流动的情绪,与情绪漩涡里的共鸣回声。”

  2018年6月上线的一罐快速聚集了大量用户。因为它给用户提供了匿名机制和去中心化的社交体验,营造了小透明们相对平等的沟通场域。在据媒体报道,每天有几十万用户沉浸在“一罐”为他们营造的有关生活、爱好等话题海洋中,讨论着各自感兴趣的话题,比如推荐片单、写短影评等。

  同样,以社区概念为切入口的还有图片社交软件flow。类似于ins的设计,这款App在静态的图片中加入音乐,为吸引00后群体,flow平台引入了大量古风、电音等Z时代标签鲜明的亚文化领域KOL入驻,同样试图以内容社区培养用户,然后向社交延伸。

  有关情绪、互动的“求助”、“找同好”等话题为一罐展现出了强烈和直接的社交属性。1.3版本更新中添加的“闪聊”系统承担了一罐开发团队对“实时社交”的希望。这个板块每次会显示10张不同用户的分身卡片,每张发布并限时展示30分钟的卡片都意味着“此刻想要聊天的人”。

  每次聊天可更换ID的匿名系统给了我更多安全感,让我比以往更积极的在闪聊系统中寻找聊天对象,一次没有回应,我就更换ID再来一次。我觉得对方也有同样的感受,在匿名的保护下,我向其发送信息的用户几乎都回应了我,毕竟这里本身就像是一个树洞,社交恐惧症患者们在这里可以进行着一触即退的沟通,不必担忧复杂“关系”的困扰。

  但是,我渐渐发现,在闪聊发布分身卡片的95后、00后们似乎没有暴露身份的担忧,他们在卡片上详细地介绍自己的身高、体重、年龄、星座、爱好等信息,甚至乐于分享个人照片。频繁更换ID、并想办法不透露有关实际身份的信息的做法,似乎只会出现在我这样的94年小姐姐身上。

  对个性化以及鲜明标签的追求在这里显露无疑,兴趣爱好仿佛是Z世代鉴别同类的最佳标准,从喜欢的运动、游戏、明星、作家到爱看的电影、小说,都是他们给自己贴上的标签。将“coser”、“JK制服党”、“CV”、“lo娘”、“声控”、“手控”、“锁骨控”等标签尽数显示在他们对自己的描述中,拥有相同标签的人将会更容易发起讨论,融合成圈子。

  在兴趣爱好之外,通过自主学习这样的共同意愿寻找同类,是另外一种建立圈子的途径。和我在“一罐”聊天的一位02年的小姑娘今年刚刚上高一,她在“闪聊”发布的分身卡片中写道“希望能找到比较爱学习的小哥哥小姐姐,带我走向学习的不归路”,而在“找同好”之海中,还有大量“互相监督学习”、“同考英语四、六级”的帖子。

  寻找互助学习群组和同伴,这一定程度上是部分还处于上学阶段新生代群体的刚需,也是强调组团学习的Timing找到的合适的切入空间。团队将自身归类为教育软件,强调社群打卡和“道友”结伴学习概念,其中,每个打卡群有严格的限制,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将被淘汰。

  在注册完成后的7天时间中,我因经常忘记打卡被3个群踢出,幸运的是每次打开Timing都会有新群推荐,我今天又申请进入了一个新打卡群……

  soul、一罐、唔哩星球等正在成为新生代社交产品在2018年受到了更多的关注,Z世代的成熟也被认为是当下社交市场暗潮涌动的原因。“00后不愿意与父母共同使用微信这样传统的通讯工具”也几乎成为每一个社交“新贵”的崛起宣言。

  但是,在新生代社交产品中混迹了一圈之后,我却生出了这样的疑问:社交的源动力没有随时间而改变,那什么又将主导社交产品的代际变迁?这就像是一个无限的循环,总有人做起一个产品,也总有人从产品中切出新的机会,因为即时通讯可以唯一,无聊的解药却是多种多样的。

打赏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