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人都比你有钱,真的是凭本事吗?


父母对子女的经济支持有很多种形式。很多“人生赢家”的故事,确实是因为父母的援助,赢在了起跑线上。那千禧年一代为什么假装父母没支持,好像自己完全是白手起家呢?谈钱害怕别人议论; 不谈,可能会让身边的同龄人带来隐形伤害。本文编译自Harper's BAZAAR的原题为“Why Does It Feel Like Everyone Has More Money Than You?”的文章

2011年,我的父母慷慨地给了我一笔不小的钱,让我在纽约布鲁克林付了10%的首付,买下我的一套房。虽然收下钱的时候,我心里七上八下,但我当然是选择接受。选择了作者的职业道路,就意味着生活没什么保障。头顶有瓦遮头,自然让我更安心,也让我能积累下更多积蓄。虽然每个月的房贷是我自己还,生活费也是自己负责,但是这笔首付我得存好几年才付得起。

“这笔钱本来就要给你的,不如现在给你好了!”父亲会这样告诉我。我买下房子之后,如果有人问起我每个月付多少房租,我会告诉他们房子是我自己的,但是不会告诉他们房子我是如何买下的。只有好朋友和直接问的人才知道是父母帮了我。

互联网上,有特权、有背景的人(不管是经济上还是其他方面)被喷的可不少:Refinery29 Money Diarist文中爸妈交房租、收家人两份零用钱的实习生让网友五感杂陈; 而七月《福布斯》封面人物、声称“白手起家”的亿万富翁凯莉·詹娜( Kylie Jenner)遭受的质疑也不少。不过两者引发议论的根源不同,“詹娜来自富有、显赫的家庭,她的成功当然值得称赞,但她的特权是成功的基础。”

身边的人都比你有钱,真的是凭本事而非靠父母吗?

Forbes封面上提到是“60个最富有的白手起家的女性”。

在Refinery29 实习生故事被网友狂轰滥炸的时候, Jared Richards发推特评论,“如果父母帮你交房租,你就应该在推特的个人简介里声明。”,收到7万个赞。然而,如果真正开展关于金钱、特权、成功和阶层的讨论,想必会比微博上讨论这些话题的评论区更混乱。每个人对“特权”的定义都与他的社会地位,如何看待他人,与每个人的心理、经验和人生际遇都有关。我不像詹娜那样名门出身,但是有父母出钱在纽约买房付首付,在很多人眼里我都已经像卡戴珊家的人了。诚实是好事,但是事实究竟如何呢?

看看身边那些被“羡慕嫉妒恨”的人,他们的生活可能让你觉得人生不平,甚至怀疑自己的人生:他们住豪宅、地段好的大房子,做着你梦寐以求的工作,衣柜里的衣服时尚又不失典雅,家具美观又现代,还是不是满世界飞,分享的图片不是在健身房、就是在高档酒店,反正不在格子间…也许他人的生活看似轻松,是因为他们更懂得生活的游戏规则。但是,在学生贷款压得人喘不过气; 市场不太景气,快速向着零工经济转型,到处有企业倒闭;医疗费不断上涨;  还不断有人失业,或担心机器人抢工作的时候,这些人怎么能创业、买房,甚至还去斐济度假呢?

Gaby Dunn新书中提到自己在理财方面的经验教训,她告诉我说,“医药费、学生贷款、找工作、贷款买房,各个方面我们的压力都很大,没有财政系统的支持,让社会更公平,很多人都很难有出头之日。”但是,社交媒体上,过着光鲜亮丽的不乏其人,似乎我们的时代是最好的时代。难道整个社会在走下坡路,我们只看到顶层人群的美好生活,还是说人家就是比你聪明比你强呢?”

身边的人都比你有钱,真的是凭本事而非靠父母吗?

任何精英的人生,都不能只看表面来判断。这个十年内,贫富差距增长比以往更巨,经济流动性却越来越低来源)。一直以来,财富都在家族代代相传,但是现在的父母支持成年子女的程度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近期调查显示,79%的父母都会给成年子女提供经济支持,平均数额达到每年7000美元,全国看来就是每年5000亿美元。在美国, 通过父母交首付买下第一套房的人越来越多。CreditCards调查显示,子女已经成年的父母中,四个中有三个会被“啃老”,为子女还贷款、交生活费,包括房租、水电和话费。经济援助会持续到父母离世; 美国的财富有60%是继承来的,其他特权也是如此,同时,很大比例是白人家庭。这项2018发表的研究表明,白人家庭的遗产平均超过15万美元,相比之下,黑人家庭的均值低于4万美元。

身边的人都比你有钱,真的是凭本事而非靠父母吗?

黑人和白人家庭之间遗产平均值的差距很大。

当然,帮孩子交大学学费、话费、带他们去度假,比起留给他们1140万美元(税后,2019富人留给子女的遗产均值)还是很难相提并论的。也不是说继承遗产的子女都很懒惰,都觉得这是自己应得的。

身边的人都比你有钱,真的是凭本事而非靠父母吗?

Newsette的创始人 Daniella Pearson

比方说,23岁的企业家,Newsette的创始人和CEO皮尔森(Daniella Pierson)。Newsette是她大学二年级创立的迷你杂志,有40万读者。杂志读者超过10万的时候,皮尔森做了个商业计划,向父母借钱创业。她的是汽车经销商,纯粹白手起家,勉强借了她一万五千美元,带5%的利息。“我毕业以后,我们每个月收入超过两万五千美元,我一次还清了欠父母的钱。” 虽说一万五千美元算是比较小的投资,但是皮尔森最怕的就是别人说她“成功全是靠父母”。她承认,每个成功的人都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父母交了大学学费,让她在创业的时候用他们的医保,并且是她的榜样,一直激励着她。“我的职业道德都是从父母身上学来的。”

作家、播客主持人托拉比(Farnoosh Torabi)的父母帮她交了大学学费,在她买房时候也出力不少。

“我很感激自己的父母,给了我一个好的开始。但是我也知道哪些是我自己努力得来的。是我的责任心和感恩之心,让我能在这基础之上取得新的成就。有优势、有特权,但是没有好好利用的人可是大有人在!”

同时,有了稳定的基础,就有了冒险的底气:我出版第一本书后,敢辞去原先带医保的工作,做自由职业者,“要是经济困难,可以把自己的房子出租,换个便宜的地方住。” 同是父母给了首付的记者朋友这样说; 而在这篇论文中,大多数创业者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多是白人男性,受过高等教育,也就是拥有一定特权。“如果某人的家庭不是富裕家庭,那他们成为企业家的纪律就会大大下降。”(论文中提及,家庭收入每增加10万美元,某人成立企业的几率就增加50%。)“创业的平均成本大约3万美元,80%新企业的资金都来自创业者自己的积蓄,以及朋友和家人的支持。”

这样的事实就打脸了美国很多 “白手起家”,鼓吹完全自食其力的成功案例。所以,这就是你需要告诉别人,你是靠什么、靠谁创立自己的第一家企业、买下第一套房、第一辆车的原因。如果你不说,可能会给那些没有同等资源的人带来焦虑。除此之外,对成功、成就的期望与残酷现实之间的落差,也会让人失望,甚至郁郁寡欢。虽说有父母支持不是什么错,但是如果你不说,那些真正白手起家的人取得的成就会被冲淡。“美国最大的危机是财政方面的焦虑。”心理治疗师、企业家亚瑟(Bea Arthur)创立了自己的第三家企业,她坦言道, 自己的第一家企业就是当时的男友出的钱。“我工作非常努力,但是要不是我的男友是个有钱的白人,光靠努力工作,也是付不起账单的。

某种程度上,也难免有人一提到“钱从哪里来”的话题,就觉得紧张。谈钱、谈社会阶层在美国社会还是个禁忌。一方面,聊天聊这些话题让人觉得尴尬,而且也有羞辱的成分,或者对被羞辱的恐惧在。尤其是对于女性,被羞辱的比男性多得多。

“有特权的人通常不敢提自己的出身,怕别人觉得自己在吹嘘。我们的国家是靠从家里继承遗产的男性建立起来的,但是要是某个女性继承了家里的遗产,她就是‘被宠坏的富家女’。”瓦伯格地产的董事长彼得斯这么说,她在纽约的富人圈里长大,一路上的名校,耶鲁出身。毕业之后,她做了些人道主义援助的工作,然后读了MBA,2014年,她加入家族企业。“为了对得起自己的地位,得到别人的尊重,我非常努力。但是有时候,我之所以得到某些机会,并不完全是因为我优秀,背后有很多复杂的原因...如果不承认自己确实是有特权,那就相当于在强化‘有没有特权都一样’的观点。”

“在美国,我认识的人里面,如果不是从事金融界或者当医生,家里也没有遗产的话,没有哪个是买得起任何物产的。”我的朋友这样说。

问别人他们付多少房租已经有点越界了,除非你和对方是同一阶层,否则更别说继续追问他们是怎么买下来的了。

“有人觉得,得到经济支持,就像是人生游戏中作了弊。” 我的这个朋友也是在父母的帮助下买了房,一开始,为了避免尴尬,她甚至不敢请自己的朋友到家里去,就怕他们问起,看轻自己。” 但是说“作弊”,也不太恰当,

“人生如果真是一场游戏,大家在同一起跑线上,赢家和输家都很明确,那也就算了; 但事实上,我们都过得一团糟,都只是想尽办法面对眼前的各种困难和矛盾的人罢了。”

老实说,有哪些人在父母手上拿了钱?不管是像我这样的作者,还是Instagram上的网红,或者成功的企业家,很多人都得到了父母的帮助。但这并意味着他们的成功不是因为自己的努力、天分或才能。

并且,运气也占一定成分。记者乔勒斯(Charlotte Cowles)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上学时,大家都住在同样的宿舍里,但是一毕业,同学们就显然成了两派:一些人能在曼哈顿找到房子,另一些就只能回家乡找工作。“我和另外三个人合租,爸妈帮我交了押金…我常常会觉得,假如我背着一屁股债,要还学生贷款,没法留在纽约,那我还能有现在这样的职业发展吗?我说不准。”

安东尼·卡萨里纳大学毕业后住在家里,但是他的经历有些不同。他现在36岁,是Squarespace的CEO。2003年,他在还在马里兰州立大学读书,在学校宿舍里开始创业,现在公司已经价值17亿美元。“2004年1月准备上线的时候,有些问题我没法自己解决——买服务器、做logo设计,我需要帮助。于是我向父母求助,他们给了我我三万美元,成了我公司的股东。” 2005年,卡萨里纳毕业之后搬回了家,和父母一块住了六七个月,付清了信用卡债,然后搬到了纽约。这笔钱“一直都是我故事的一部分,我从没想过要瞒着任何人。大成就也好,小成就也罢,只要你成功过,就应该觉得自己是幸运的。我就很幸运,成长的过程中一直有计算机,父母能为我提供这样的条件。但是我创立Squarespace也需要很大的努力。” 而他的父母算是“押对了宝,” 卡萨里纳说,“投资我是他们做过的最好的一门投资,现在回报达到一千倍了!”

企业家波林(Katharine Bolin)今年30岁,有一家很成功的媒体公司。之前,她的父亲在IBM上夜班,就为了帮她一次性还清大学学费。她这么说道,“我永远感激自己的父母,要不是他们,我这10年就每月都要还贷款,我很难想象自己会有今天。” 她的父母甚至也帮她把开支的“小头”都处理了,比如电话费,“他们实在帮我太多。”

作家摩斯(Caroline Moss)的父母也帮她支持她上了大学,她坦言说,自己对那些已经买了房的同龄人确实会眼红,“每次我一听到他们说,他们的房子是别人买的,或者是他们是用继承来的钱买的,我就觉得,‘噢,好吧。那就没什么可比的了...我不觉得他们应该受到嘲笑。事实就是这样。如果不是自己出的钱,就大方承认,听者也会觉得心里比较舒坦。’”

托拉比在自己的书中提及,是父母帮她承担了房子的首付,也因此受到一些读者的批评,读者说这是没有经过一番努力得来的。但是,正是爸妈的“投资”,让她有勇气把精力投入到写书中去。这又让我们回到了稳定和风险这个话题上: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基础、起点和条件,人们才能投入时间、空间(和金钱),去追逐不一定能实现的职业梦想,最后收获更多,更大程度上发挥出自己的才能。“不管你享有多少特权,如果你不付出努力,就什么也实现不了。但是,能有机会将自己的精力放在对自己的未来非常有益、回报很大的事情上,真的是很大的特权。”

有了父母的支持,自己的努力,“我最后才能走在前面。成功过程的每个阶段,我们都需要接受。”托拉比说,当然,会有很多人只看表面,但是她提到,诚实面对自己成功的理由,对大家都有益。

“最后的最后,问题就在于你能否诚实地面对自己的生活,知道自己的起点比别人高,并且不隐藏这样的事实。这样其他人才不会对他们自己的现实有不切实际的期待。” ——Lisa Przystup

正如彼得斯说的,“不管是何种特权,享有这些特权的人都应该审视自己的特权,并且努力去了解自己的特权对那些没有特权的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缺乏对这个话题的探讨,实则是很危险的。”

对自己的财政状况直言不讳,需要一定的勇气。所以,托拉比建议我们,先从自己信得过的、有权知道的人开始,让他们也分享一下他们的状况。

但是,我们也会面临这样的难题。杜恩(Gaby Dunn )在自己的书中提到,“如果有人分享,说自己的钱是爸妈给的,或者他们的工资很高...网上最喜欢议论的不就是这样的话题吗?但是我们不能一边鼓励别人财政要透明化,等他们揭露了自己的财政状况,就对他们嘲讽谩骂。”

谈这个话题只是第一步。社会经济本质上就是不公平的,不仅体现在亿万富翁身上,体现在受到父母帮助的普通人身上,我们接受这样的事实之后,还要努力打破一些“看不见的边界”,让其他人有机会。

“我觉得问题在于,那些有特权、得到了帮助的人,会不会继续帮助其他人...如果你的父母帮你交一半的房租,你会不会在社会上倡导,让实习生得到足够的薪酬,或者提议建立帮助实习生的奖学金?这些行动就能真正带来改变。”


打赏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