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染色体很可能在500万年内消失

从种族繁衍到职业分工,性别问题是人类的永恒话题,今天我们不探讨与性别相关的复杂的社会历史,而是从自然的角度来分析一下:性别决定究竟遵循怎样的基本法则。

性别是如何决定的?

自然选择中的性选择是怎么样的?

以及人类的性别有何隐忧?

王玉国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

性的来源与性选择

一提到性别,人们一定会想性别是怎么来的。

生命之树上绝大多数物种都是有性别的,说明性别起源于非常远古的时候。而有性是不是从无性来的,还是个谜。在真核生物中,大多数无性繁殖类群,都可追溯到有性生殖的祖先,而不是相反。

生命之树

无性繁殖不需要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最大的好处是能够保持纯系。植物方面,人们可以采用扦插、嫁接等方式来维持古老的品种不变;动物方面,人们可以克隆羊、猴、牛等。

有性繁殖则要涉及到两性,它能使父母双方的基因进行重组,丰富遗传多样性,从而更好地适应不同的环境。就有性生殖而言,生命几乎都是奇特的存在,比如说每一个人,都是其中众多卵子中的一个和无数精子中特定的一个结合而成,是自然选择而来的。

相比无性生殖而言,有性生殖非常麻烦,更要付出代价。其中一点就是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提到的“性选择”。

生物的繁殖成功,是整个物种种群的向前发展,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的胜利。很多时候性选择就是雌性对雄性的选择、雄性和雄性为了争夺配偶进行的竞争,胜出的一方将拥有更多属于自己的后代。

多种多样的性选择

性选择的例子非常多,比如到了生殖季节,雄鹿会展示粗壮的长角,雄孔雀会开屏,一向矜持的鸳鸯雄鸟会在雌鸟面前和同性“大打出手”,雄性鳄鱼会像印第安人跳战斗舞蹈时那样一边吼叫,一边旋绕转身。

《物种起源》里,达尔文还说过雄性狮子的鬃毛对性选择非常重要。没想到这一点竟然被后来的科学家用研究证实了。

为什么雌性狮子倾向于选择鬃毛颜色深的雄狮作为配偶?原因其实很简单,鬃毛颜色深,意味着营养水平更好,雄性激素水平更高。除此之外,它还有一个优点,鬃毛颜色深的比颜色浅的冬天体温高一些;夏天则相反,体温会低些。简单就是冬暖夏凉,一个行走的空调,这样的伴侣哪会有雌性不喜欢呢?

狮子的性选择研究

不同动物的性选择策略不同,《狮子王》中的配角斑鬣狗就是另一种情形。到了生殖季节,成年的雄性斑鬣狗倾向于离群出走。就像很多其他动物那样,雌性不倾向选择留在本群的雄性交配,只有极少部分、年老一点的雌性才选择本群出生的小弟做临时伴侣。这样的好处是:客观上保证了不同种群的基因交流,能有效避免近交衰退。

性选择的策略是生物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同样,选择心目中最优的配偶绝对算得上是“人生大事”。

父母谁的贡献更大

既然有两性的存在,那自然还存在父母谁对后代的贡献更多的问题。

以我们人类自己为例:众所周知,人的细胞中有一个细胞核,细胞核的遗传物质在23对染色体上,其中有一对是性染色体。

如果是女性,就是XX,但如果是男性,就是XY。女性只有一种配子22+X,男性可产生两种配子:22+X, 22+Y,各占50%的比率。如果提供的是前者,就生女孩;如果提供的是后者,就生男孩。由此可见人类是爸爸的配子决定生男生女。

那是不是爸爸对子女的基因贡献大?还不能这么说。

X染色与Y染色的基因对比

人的Y染色体明显比X短。相同父母所生的男孩和女孩相比,如果按基因组的长度来算,那肯定是妈妈贡献大;但如果按基因的种类来看,X和X上的基因是一致的,但Y染色体有27个特别的编码基因,是X染色体没有的,从这点看,男孩要比女孩多27个来自爸爸的编码基因。这样看爸爸对儿子的基因贡献好像比妈妈大一些。

但是我们还忽略了另外一层,就是线粒体基因——除了细胞核里有基因外,在细胞质的线粒体中还有一套基因。

线粒体上有37个编码基因,人的线粒体是母系遗传的,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线粒体都是来自妈妈,按照姥姥-妈妈-女儿-外孙女这条主线,维持着线粒体基因的传承。因为一般国人都是随父姓,所以很多人知道妈妈的姓,姥姥的姓就不一定清楚了,更不用说姥姥的姥姥姓什么了。

线粒体基因里有很多和某些疾病有关的基因,如果妈妈有这方面的问题,孩子就有很大几率受到影响。

线粒体基因

无论是来自父系的27个编码基因,或者刚才提到的来自母系的37个编码基因,和整个人的基因组中两万多编码基因相比,都是微乎其微。

有数据显示,一个家族分离了13代的两个人的Y染色体上,1000多万个核苷酸上只有4个单核苷酸位点变异。也就是说,这13代任何一支的男孩,Y染色体的差别都不大。具体到某一个姓氏的遗传标签,对整个基因组而言,更是沧海一粟,没有人们自己想象的那么重要。

如要后代好,那还是要配偶的基因好,才能组合好。而大多数这样的基因是在常染色体上,来自父母的常染色体在孩子这里就会重组。

到下一代,孩子和他/她的配偶的基因继续重组。只要种族延续,我们的基因就会存在,不过是越来越片段化了,分散到不同的个体中。

可是说起来,哪一个基因是我们的呢?我们不过是传递父母以及他们的父母的基因罢了。

性别决定的方式

和人的情况类似,大多数哺乳动物都是XY型性别决定的,也就是说孩子的性别是由爸爸产生的配子类型决定的。

一般而言,越是男女平等程度高的国家和地区,重男轻女的现象也越轻微。相比而言,自然界里XY型动物,雄性关心的是有多少属于自己的后代,而不是后代是雌是雄,有时候甚至更欢迎雌性后代。

ZW型性别决定

自然界中有一种和XY型不同的性别决定方式,叫ZW性别决定,很多鸟类和爬行类是这种类型。ZW是雌性,ZZ是雄性。雄性只产生一种配子Z,而雌性能产生1:1的Z和W两种配子。后代是雌还是雄,取决于妈妈提供的是Z还是W,这是一种妈妈的配子决定后代性别的方式。

XY型和ZW型都还有变型XO型和ZO型,它们是在进化过程中Y染色体或W染色体丢失的现象。也有的物种不止1个X和1个Y染色体。像卵生哺乳的鸭嘴兽就有5对性染色体(雌性有5对X染色体, 雄性有5个X染色体和5个Y染色体)。

“女王”决定性别

对于大多数社会性的昆虫(如蜜蜂、黄蜂、蚂蚁等),它们的性别是另外一种决定方式,很大程度是由“女王”来决定的。

女王是家族里有生殖能力的雌性。生殖季节和雄峰交尾,女王就把获得的精子保存在她的储精囊中。如果它不使用精子,后代就是由未受精的卵发育而来的单倍体雄性,事实上雄峰就是天生没有爸爸的孩子,它们能产生未减数的配子。

如果女王使用了精子,后代的受精卵就发育成二倍体的雌性,雌蜂在出生后如果连续喂养5天以上的蜂王浆,就可以发育成新的蜂王,不然就是一般的工蜂,只负责干活,不参与生殖。

植物不一样的性别体系

相比较动物而言,植物比较特别。一般的花是雌雄同在的两性花,有雌蕊和雄蕊。但也有植物有单独的雄花和雌花。在一株上就是雌雄同株,不在一起就是雌雄异株,更奇特的是上边是雄花下边是两性花——雄全同株;还有雌全同株等等。

现在少数一些物种确定有类似XY那样的性染色体,但是不少物种的性别决定还是和特定的基因位点有关。低等一点的植物(如褐藻或苔藓)有孢子体和配子体,配子体会分雌雄,属于UV性别决定类型。

环境决定性别

自然界中总会有一些特殊情况,除了遗传决定性别之外,有的生物还能通过环境变化来决定性别。一些两栖类、爬行类在孵化卵的时候,如果是正常温度,雌雄比是1:1,但如果温度高了或低了性别就会不同。

在全球变暖或变冷的情形下,如果它们只产生一种性别,就让人担心其有灭绝的风险。

对龟来说,“酷哥辣女”形容的比较恰当,温度低就发育成雄性,温度高就发育成雌性。但别的受温度影响的动物就不同,比如鳄鱼,情况刚好相反。

一些鱼类的性别转变

一些鱼类的生殖过程还会发生性别转变。比如《海底总动员》中的尼莫——小丑鱼,它少年时是雄的,等老了或种群里高等级雌性死了,就由雄的转换成雌的。再比如黄鳝,先是雌的,年长会变成雄的。

幼虫落点决定性别

世界上还有更奇妙的一种海生蠕虫——后螠,它的幼虫是中性的,如果落在海水里就发育成雌的,如果落在雌的虫体上,会发育成寄生的雄性。后螠的性别决定取决于幼虫落点在哪里。

人类Y染色体的隐忧

自然界中,性别决定的方式多种多样。让我们回到人类自身,看看决定我们自己性别的染色体。

像XY那样一长一短性染色体,它们是怎样进化的呢?

研究显示,它们的进化大概分这样几个步骤:

  • 最开始是未分化的性染色体,就像两个X;

  • 接下来一部分位点发生了特化,出现雄性性腺决定基因,但大多数区域还是同源的;

  • 接下来进一步特化,出现大量性别决定基因出现,同源区域越来越少;

  • 最后成一大一小。根据特化的程度和起源时间的不同,科学家还在有的物种中,发现有新的性染色体产生。

XY一长一短染色体的进化

性别决定取决于相关通路的基因。如果一开始是雄性特异基因激活,会促进雄性性腺——睾丸的发育,并抑制雌性性别决定基因表达;相反,如果一开始没有雄性特异基因激活,雌性性别决定特异基因就会活跃,进而抑制雄性相关基因表达,更好促进卵巢的发育。

Y染色体消失的隐忧

研究发现,有的生物Y染色体越来越小,甚至整个Y染色体完全失去。虽然雄的还是雄的,但相关的性别决定方式已发生了改变。

一位女科学家詹尼弗·格拉费斯(Jennifer Graves)和同事根据与祖先型性染色体的比较估算,Y染色体在过去的3亿年间(从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分开时算起)到现在的人类,已丢失了1393个基因,平均每一百万年丢失约4.6个。因为人的Y染色体上有27个特异性的性别决定基因,所以他们就预言:男性的Y染色体很可能在500多万年内最终会消失。

想一想,如果将来人类没有Y染色体,还是不是男性?该怎么办呢?

尽管这事情很棘手,但人们大概不会像看到性别比失调而担心找不到配偶那么着急——因为500多万年,反正离现在还远着呢!

Y染色体退化的新研究发现

不过,前些年的一项研究,给未来的男性带来了曙光——

研究发现,Y染色体在约600万年前人类和黑猩猩共同祖先到人类这一支,并没有失去任何一个雄性决定基因。从恒河猴到人类和黑猩猩分来的祖先那一点,这1900万年中,也只失去了一个基因。先前算的一般平均速率并不适合包括人类在内的灵长类。

人类Y染色体的退化也许并不像某些人想象的那么快。

总的说来,不同类型生物的性别决定,遵循着不同的自然法则:

性别受遗传支配,与性别有关的基因或染色体便决定后代的性别;性别也有受环境的影响。性染色体确实存在退化,但不同谱系退化的速率有快有慢,不必过分担忧其完全消失。

存在性别,就会有配偶选择,不管个体的性别选择倾向如何,只有两性基因的重组、变异,才使得种群得以生生不息、物种不断繁衍、进化。

感谢上海市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上海市妇女联合会对本次大会的大力支持和指导。

打赏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