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9%中国人的真实薪资

知乎上最著名的一个梗就是关于“年薪百万”,因为这个社区主打的“高净值人群”属性,所以就有一种“除了我以外都是中产”的错觉。

但实际上,刨除了编故事和幸存者偏差的影响时,另一个数据可能会更加真实。

最近,36氪发布了一份中国主要城市的薪资数据,不过与之前统计的平均数不同,这个数据把目光聚焦在工资的中位数上面。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

在之前我们关注的重点往往都放在了那个动辄过万的平均月薪上。

但仔细想想就能发现其中的不具参考性。

在这个“二八定律”支配的薪资结构中,我们很多人的平均工资都被其中的头部者拉高。

在这份统计中,我们发现中国的绝大部分城市的月薪中位数都不及6000,其中甚至包括了妥妥的一线城市。

你的月薪有多少?

01 年薪不能定义你,6000块的里子与10000块的面子

对于工资的认知,我们总是有一个非常笼统的数字,而我们也似乎习惯于按照这个数字对人群进行分类:年薪10万,年薪50万,年薪百万。

这种分类方式下,我们简化了关于人生的很多变量,好像过了这个数字就会获得“人生赢家”的生活。

但实际上,哪怕仅仅从“物质生活质量”的这个维度来看,工资数量仅仅是一个很表面的衡量标准。

赚10000块,在北京上海生活,与赚6000块在三四线城市的生活质量完全不同,后者很可能吊打前者。

前者想都不要想自己整租,一定要与室友合租,也因此要忍受可能带来的“奇葩室友”的作息,和公共区域的卫生问题。

而后者呢?市中心的单身公寓可能也就2000块多一点(因城而异),再加上如果还能够在家里吃饭,以及便宜的物价,很可能生活得很“滋润”。

的确,小城市的生活可能会显得平淡,娱乐也难免匮乏,但是一个人一年能看几场展?又能听多少场话剧呢?

所以其实把人按照年薪的粗暴分类方式并不客观,更好的分类应该是基于生活质量。

这是关于人生的里子问题。

02 求职者的议价难题:内卷与囚徒困境

在内卷文化严重的东亚社会,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有着竞争意识。

因为在有限的社会资源里,一定要有一种选拔标准“淘汰”一部分人,让另一部分人可以获得有限的社会资源。

所以,我们是天生的“内卷之王”,我们好像总是热衷于和别人比,这不是浅薄,而是一种竞争下的本能。

这也让我们很难去真正接受自己的“平庸”,所以我们就像上面所说的那样,总是盯着一线城市,总是盯着那些“年薪百万”。

而实际上,中国的大部分人,并不是那些“面子”下的光鲜。

他们工资不到6000,但他们的生活才是大部分人的真实,只是他们的生活鲜有人知。

这种“内卷”与“竞争”,从社会分配的角度来看,这样做是有其存在的道理的,依靠某种筛选形式,能够更有效地促进生产。

但落实到个体上,则是妥妥的囚徒困境。

其实工资的本质是两点,一点是对于社会价值创造的衡量,还有一个,则是用人单位与求职者的交易市场。

前者是“社会认为你的劳动值多少钱”,也就是价值。

后者是受到供需关系影响的工资水准,也就是价格。

而在这个情况下,“内卷”也就出现了。

中国很大,所以行业发展必定有差异,因此有些比较“吃香”的行业则很容易出现“内卷”。

在某一行业相对固定的岗位数量下,求职者数量基数的庞大也意味着企业选择的机会变多,而谈薪资这个入职前的通行做法也成为了最终会有利于企业的“市场”。

一份工作,你出价8000,而有一个人7000就干,这个时候,你要不要咬牙把出价降到6500?

这就是摆在每个打工人面前的囚徒困境

03 内卷之下,我们还要去追求那个面子吗?

内卷与囚徒困境的职场环境,让每一个打工人都像是黑暗森林理论中饱受着猜忌链困扰的猎人,同时也是猎物。

但实际上困扰着大部分人的,只有一个问题:我堂堂XX大学毕业的,我去干这个,我丢不起这个人。

比如那个之前被媒体拿来反复讨论的“北大毕业生卖猪肉”。

这还是面子思维作祟。

而面子问题,也包括着那些被说烂了的“去大城市奋斗”的论调。

的确,大城市看起来很美,令人目不暇接,灯火阑珊,但那只是面子而已,实际上,现在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大部分都没有办法留下。

换个文艺的说法,也就是:“终究没有一盏灯是为我而亮。”

我曾经也无比向往国际大都市,所以我在研究生的时候不顾很多人的反对来到了香港。

在刚刚开始研究生生活的时候,我经常会在晚上下课后,坐着地铁来到尖沙咀,看着维多利亚港上的游船与灯火,感慨着自己做了一个正确的决定。

但情况很快就变化了,后来我留下工作,发现维多利亚港永远也只是这样,看几次也就腻了。

而在这霓虹与灯火的背后,是巨大的压力,可以说维港每一个亮起的灯火背后,都是一个凄凄惨惨兮兮的加班打工人,香港其实并不“香”。

而一直以来被无数人谈论的深圳,则中位数也没有到6000,可想而知身处其中的人是怎样的艰难。

为了“面子”的生活恐怕只是“看起来很美”。

这会让你忽略生活中的别的可能,也会让你错失人生发展的机会。

实际上,一个人最大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现在的年薪(存量),而是在于未来的发展潜力(增量)。

最后想用一个故事结尾。

很多年以前,万元户这个概念很火,那个时候好像有了这个钱就可以花一辈子了。

很多“万元户”也是这么想的,觉得可以提前过上“退休生活”。

但短短20年不到,所有人都能够看到这个想法的可笑。

因为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增量永远比存量对一个人而言更“有用”。

打赏一下